岐黄薪火照山村:傅超群父子三代坚守乡村60年的医者仁心

A-A+ 来源:中华健康新闻网 编辑:冰洁 发布: 2025-09-19 16:11

圣裔传承傅超群,中华圣人傅說的嫡系后裔,世代植根于河南荥阳石洞沟村这片承载着三千年文明记忆的土地。石洞沟村,不仅是商王武丁时期贤相傅說的隐居之地与故里,更因深厚的历史积淀被国家七大部委联合认定为“中国传统古村落”遗址。据清顺治《汜水县志》卷六记载,此地古名“傅岩”,后历经“石蹬川”“石蹬沟”“湿镫沟”等名称更迭,最终定名为“石洞沟”,村名的变迁中,藏着傅氏家族与古村共生的千年密码。

作为傅說后裔,傅超群的家族血脉里流淌着对先祖的崇敬与对故土的眷恋。村中屹立千年的商相祠、供奉傅說的神庙、散落其间的古墓遗址,既是他家族荣耀的见证,也是他毕生守护的精神图腾。尽管古墓墓碑上的文字已随岁月风化模糊,但祖辈心口相传的傅說“版筑辅商”“武丁举贤”等神话传说,早已化作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驱动着他接过守护古村的“接力棒”。

自记事起,傅超群便跟随祖辈在石洞沟村的青砖黛瓦间长大。商相祠的飞檐斗拱、神庙的残碑断碣、古墓的封土堆,是他童年最深刻的记忆,也埋下了“守护”的种子。成年后,他正式接过祖辈的责任,成为古村的“活档案”与“守护神”。在他眼中,“守护不是占有,是让这片土地记得自己从哪里来”。七十余载春秋,他以血肉之躯为古村筑起“防火墙”,让商相祠的香火延续,让傅說的精神在石缝瓦砾间代代相传。除了“古村守护者”的身份,傅超群还有一个更贴近村民的称呼——“傅先生”。从青年时代起,他便继承家学行医,一干就是六十年。这六十年里,他的足迹遍布石洞沟的沟壑溪涧、田间地头,被村民称为“行走的健康地图”。

一、深山里的"父子兵"——两代医者的坚守誓言

凌晨两点的月光,把石洞沟村的山路铺成一条银带。77岁的傅超群背着磨得发亮的药箱,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积雪覆盖的山路上,身后跟着拄着拐杖的儿子傅和尚。这是2023年冬夜的一次紧急出诊,八里地外的独居老人突发胸痛——这样的场景,在父子俩60年的行医生涯里,早已刻进了年轮。

在河南省荥阳市高山镇的群山褶皱里,石洞沟村像一颗被时光遗忘的明珠。这里平均海拔600米,最偏远的自然村距离镇卫生院16里山路,"翻两座山、蹚三条河"曾是村民就医的日常。当城市医院用CT机和微创手术吸引人才时,这个山村却靠着两代医者的脊梁,撑起了十里八乡的健康防线:父亲傅超群从18岁背起药箱至今,用60年光阴把青丝熬成白发;儿子傅和尚拖着小儿麻痹症致残的右腿,以全镇唯一执业医师的身份,成为父亲最坚实的拐杖。乡亲们说,傅家父子是会走路的"120",是深山里的"活菩萨",而他们自己总笑着摆手:"咱就是守着老少爷们的村医。"

如今的乡村诊所里,电子血压计与泛黄的《伤寒论》并排摆放,傅超群号脉的手指仍能精准感知寸关尺的细微变化,傅和尚敲击键盘录入电子病历的动作同样熟练。当年轻医生像候鸟般涌向城市,这对"父子兵"却在山沟里扎下根来,用中西医结合的"十八般武艺"守护着2300多位村民的健康。他们的故事,是中国乡村医疗变迁的缩影,更是一曲用生命书写的"守护"之歌——在缺医少药的年代,他们是照亮黑暗的烛火;在医疗资源下沉的今天,他们仍是那盏永不熄灭的长明灯。

二、傅超群:从"赤脚医生"到"石洞神医"——半世纪的仁心之路

1.14岁拜师入岐黄:乱世中的中医传承

1948年的中原大地,硝烟尚未散尽。14岁的傅超群跪在张子芳军医的药柜前,鼻尖萦绕着当归与艾草的混合香气。这位曾在孙殿英部担任上校军医的老中医,用布满老茧的手翻开泛黄的《伤寒论》,在"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 风"的条文下画了道红杠:"行医先修心,用药如用兵。"彼时的傅超群不会想到,这句教诲将成为他半个世纪行医生涯的指南针。

三年学徒生涯,他凌晨三点起床碾药,正午跟着师傅辨识草药,深夜在桐油灯下抄录医案。1952年麦收时节,邻村地主家的长工患"鼓胀病"(肝硬化腹水),肚子胀得像鼓,城里医院已拒诊。18岁的傅超群在师傅指导下开出"十枣汤",配伍甘遂、大戟等猛药,三剂下去竟让患者小便通利。这个被乡亲们传为"神迹"的病例,让他一夜成名——从此,"傅小先生"的名号在十里八乡传开。

计划经济年代的乡村,行医更像一场修行。傅超群白天在生产队挣工分,傍晚收工后药箱就被乡亲们围住。"那时下工后看病,饿着肚子走几十里路是常事。"他总在油灯下写到深夜,药方末尾必添一句"水煎温服,忌生冷",却从不提诊金。遇到家境稍好的农户,会端来一碗红糖鸡蛋茶;更多时候,他揣着半块红薯,在月光下翻过山梁回家。这种"只开方、不抓药、分文不取"的行医模式,一直延续到1966年他进入村卫生所。

2.雪夜坠山沟的坚守:54年出诊路上的"生死时刻"

雪夜出诊的记忆,像一根刺扎在傅超群的右腿上。1973年腊月廿八,北风卷着雪粒子砸在脸上生疼,他刚从东沟村看完产妇,回程时脚下一滑,连人带药箱滚进一丈多深的山沟。"当时只觉得右腿'咔嚓'一声,摸黑爬上来才发现裤腿全是血。"他在雪地里坐了半个钟头,咬着牙一瘸一拐走回卫生所,第二天照常给乡亲们诊脉,直到伤口化脓才肯休息——那道疤痕,至今仍在膝盖上泛着淡粉色。

翻山越岭的岁月里,这样的惊险成了常态。1985年山洪暴发,西坡村的孩子高烧惊厥,傅超群踩着齐腰深的洪水走了两小时,到患者家时药箱里的酒精棉已泡成糊状;2003年非典期间,他连续47天驻守隔离点,用苍术、艾叶熏蒸消毒,硬是让石洞沟村实现"零感染"。最忙的一次,他在28小时内往返五个自然村,处理农药中毒、骨折、难产三个急症,回家时鞋底子都磨穿了。

如今72岁的傅超群,黑发间难觅银丝,爬三层楼不喘气。"这身子骨是年轻时练出来的。"他拍着结实的胳膊笑道。那些年出诊全靠双脚丈量山路,最多时一天走40里,相当于绕标准操场跑50圈。药箱上的铜扣磨得锃亮,背带换过七次,却始终装着三样东西:针灸针、听诊器,还有一本翻烂的《伤寒论》——这是他行走山间的"三件宝"。

3.拒高薪守乡土:"我的根在这山沟里"

2010年深秋,郑州某连锁中医馆老板开着奔驰来接傅超群,承诺"年薪50万,配专车司机"。他望着院子里排队候诊的乡亲——抱着孙子的张大妈、拄着拐杖的李大爷、背着药篓的采药人,轻轻摇了摇头:"我走了,这些老伙计找谁把脉?"老板临走前丢下名片:"随时欢迎。"傅超群却把名片夹进《伤寒论》当书签,再也没碰过。

这种"不近人情"的坚守,源自他对乡村医疗的清醒认知。"现在年轻人都往城里跑,全镇12个村卫生室,有8个只剩老医生坐诊。"他掰着指头算:高山镇两万多常住人口,60岁以上老人占四成,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需长期管理,"这些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挂号,走不动远路,我走了他们怎么办?"

2018年,荥阳市卫健委想调他去"乡医之家"坐班,他提出"不脱离临床"的条件,每周三天在城区培训年轻村医,两天回石洞沟坐诊。"在城里讲课,总惦记着卫生室的老病号。"他的手机里存着300多个乡亲的号码,置顶的是独居老人的紧急呼叫键——这个用了八年的老人机,铃声永远调至最大音量。

三、傅和尚:身残志坚的"追光者"——从残疾少年到持证村医

1.小儿麻痹症的阴影:乡村缺医少药的痛与悟

1978年的夏夜,石洞沟村的土坯房里,五岁的傅和尚发着高烧,右腿像灌了铅般沉重。傅超群背着儿子往公社卫生院赶,山路崎岖难行,等天亮抵达时,孩子右腿已失去知觉——急性脊髓灰质炎,这个在当时乡村足以致残的疾病,就这样刻进了傅家的记忆。"那时村里没有疫苗,卫生院只有退烧药,眼睁睁看着孩子右腿肌肉一点点萎缩。"傅和尚坐在药房窗前,右腿不自然地向外撇着,阳光在他脸上投下平静的光影,"小时候看着父亲背着药箱翻山,我就想,长大了也要成为医生,不让更多孩子像我一样留下遗憾。"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乡村,小儿麻痹症是悬在儿童头上的利剑。数据显示,当时全国每年约有2000名儿童因延误治疗留下终身残疾,而偏远山区的发病率更是城市的3倍。傅和尚的童年,是在乡亲们同情的目光中度过的:别的孩子爬树掏鸟窝时,他只能坐在门槛上看父亲整理药柜;小伙伴们在晒谷场追逐嬉闹时,他正用树枝在地上画人体经络图。12岁那年,他偷偷用父亲的针灸针给自己右腿扎针,疼得满头大汗却不肯停手——这份与命运较劲的执拗,或许早已预示了他未来的道路。

2.从医专到执业证:残疾少年的"逆袭之路"

1996年秋天,郑州澍青医专的报到处前,拄着拐杖的傅和尚引起了骚动。这个右腿比左腿细一圈的农村青年,以高出录取线40分的成绩考入临床医学专业,成为当年最特殊的新生。别人走10分钟的路,他要走半小时,但从入学第一天起,教室第一排永远有他的座位;解剖实验课需要长时间站立,他就把残腿架在特制的铁架上,一站就是三小时。"有次缝合练习,他残腿突然抽筋,额头抵着手术台还在缝最后一针。"同班同学回忆道。

2001年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傅和尚在郑州考点引起了巡考老师的注意。这个用绷带把残腿绑在椅子上的考生,比别人多花了40分钟才答完试卷,却以全市前5%的成绩通过考核。当红色的执业医师证书寄到石洞沟村时,傅超群用相框把证书挂在诊室最显眼的位置——这是荥阳市高山镇唯一持有执业医师证的乡村医生,也是儿子用无数汗水换来的"通行证"。

3.陪父守乡土:"父亲守护我,我守护乡亲"

2003年春天,傅和尚拒绝了郑州某社区医院的录用通知,背着行囊回到了石洞沟村。"父亲当年为了我,拒绝了多少好机会?现在该我陪着他了。"他在村卫生所隔出半间药房,左手拄拐,右手抓药,动作比健全人还要麻利。如今的诊室里,父子俩分工默契:傅超群望闻问切开中药方,傅和尚负责测血糖、做心电图;遇到急症,父亲口述穴位,儿子精准下针;慢病管理档案里,父亲的毛笔字病历旁,是儿子打印的电子健康记录。

去年冬天的一个深夜,独居老人突发心梗,傅和尚拄着拐杖在雪地里连摔三跤,爬起来继续赶路。"当时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让父亲当年坠山沟的经历重演。"他跪在老人炕前做心肺复苏,残腿在冰冷的地面上硌出淤青,直到老人恢复心跳才发现手掌已磨出血泡。这样的场景,在他18年村医生涯里重复了无数次——从背着药箱蹒跚学步的残疾少年,到如今守护两千多村民健康的持证村医,傅和尚用行动诠释着:真正的医者,从来不需要健全的双腿,只需要一颗向光而行的心。

四、医者仁心:54年的"免费账单"与全国患者的"福音"

1."先看病后交钱":泛黄账本里的民生温度

诊室角落的铁皮柜里,锁着傅超群行医54年的秘密:三十多本泛黄的账册,纸张脆得一碰就掉渣,上面用毛笔记录着"李大爷 感冒欠3.5元""张婶针灸免"等字样。这些累计50年欠款超10万元的账单,大多成了永远无法兑现的"良心债"。1982年,西坡村孤寡老人王老太患肺气肿,傅超群连续三个月上门输液,临终前拉着他的手流泪:"账还不上了..."他当场烧掉欠条:"您安心走,医药费算我的。"

改革开放初期的乡村,"鸡蛋换药"曾是常见的支付方式。傅超群的药箱底层总有个竹篮,装着乡亲们硬塞的红薯、玉米和土鸡蛋——这些"实物诊费",他转头就分给了更贫困的患者。2003年非典期间,他把卫生所仅存的口罩全送给隔离户,自己用纱布缝制成简易防护品;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父子俩将准备过年的积蓄全部购成退烧药,免费发放给村民。300+贫困患者免费诊疗的数字背后,是账本里那些从未被催讨的欠款:1996年赵家坳地震,全村房屋倒塌,他主动撕毁所有村民的欠条;2018年暴雨冲毁农田,他宣布"受灾户医药费全免"。

"傅医生的账本记的不是钱,是咱老百姓的命。"抱着孙子来复诊的李翠花抹着眼泪说。2019年她孙子高烧惊厥,傅和尚冒雨背着孩子跑了十里地,垫付的800元住院费至今没提过。如今卫生所墙上贴着微信收款码,但傅超群仍坚持"记账本"传统:"老年人不会用手机,记下来心里踏实。"那些新账本上,"免""欠"字样依然频繁出现,只是旁边多了儿子傅和尚的签名——两代人的笔迹在纸上重叠,像一场跨越时空的医者对话。

2.从"十里八乡"到"全国患者":中医疑难杂症的"民间解法"

傅超群的诊室抽屉里,锁着一沓来自全国各地的感谢信。湖北武汉的张先生在信里写道:"西医说我必须终身透析,傅老用三个月中药让肌酐从700降到正常。"这个被三甲医院判"死刑"的慢性肾衰竭患者,2017年辗转找到石洞沟村时,全身浮肿得连鞋都穿不上。傅超群以《伤寒论》"少阴病"立论,开出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方,配合艾灸关元、气海穴,三个月后奇迹出现——患者尿蛋白转阴,至今未复发。

这种"民间解法"吸引着越来越多疑难杂症患者。2019年,山西大同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刘刚坐着轮椅来求医,傅超群独创"穴位埋线+中药热敷"疗法,在患者大椎、肾俞等穴位植入羊肠线,配合自制的"乌头汤"药包热敷。半年后,这个曾被断言"终身瘫痪"的年轻人,竟能拄着拐杖爬山。傅超群的病例笔记里,记满这类突破常规的治法:用"当归四逆汤"治疗糖尿病足、"温胆汤"调理抑郁症、针灸"十三鬼穴"抢救精神障碍急性发作——这些厚达五本的手写笔记,被郑州某中医院专家评价为"基层中医的活字典"。

去年春天,一位美国留学生专程回国求医。这个患顽固性失眠三年的年轻人,在国外服用安眠药仍彻夜难眠。傅超群诊断为"心肾不交",开出"黄连阿胶汤"加减方,配合耳穴压豆疗法。一周后患者能入睡六小时,临走前在留言本上用中文写道:"中医不是慢郎中,是生命的魔术师。"如今卫生所墙上,除了锦旗还贴着世界地图,傅和尚用红笔标注着患者来源:从黑龙江到海南,从新疆到台湾,这个深山里的小诊室,正通过岐黄之术与世界相连。

五、乡村医疗变迁:从"担架抬病号"到"医保全覆盖"的时代印记

傅超群的诊室墙上挂着两张地图:1983年手绘的《石洞沟村求医路线图》上,红线标注着12条需要攀爬的山路;2023年的卫星地图里,蓝线勾勒出"村村通"水泥路网络。两张地图的重叠处,是这个山村54年医疗变迁的密码——从"翻山越岭抬担架"到"120十分钟到村口",从"计划药品凭票领"到"医保刷卡即时报",父子俩用布满老茧的双手,触摸着中国乡村医疗进步的脉搏。

1.40年行医条件对比:从"翻山越岭"到"水泥路通家门口"

1976年那个暴雨夜,傅超群至今记得清晰:产妇大出血,八个壮汉用麻绳捆着门板当担架,踩着泥泞翻山。"走到半路产妇就没气了,血把担架染红了一路。"他攥着拳头捶了下桌子,药柜上的玻璃罐跟着震颤。那时的村卫生所只有阿司匹林、青霉素等"老三样",输液瓶要反复蒸煮消毒,针灸针用酒精棉擦过后重复使用。1982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药品供应稍有改善,但每月仍限量分配5瓶葡萄糖注射液,"发烧40度才舍得用"。

2018年,国家"健康扶贫"政策春风吹进石洞沟村。3.5米宽的水泥路通到卫生所门口,太阳能路灯照亮了曾经漆黑的山路;标准化药房里,冷藏柜储存着胰岛素,智能药柜能自动盘点库存;傅和尚的电脑里,村民电子健康档案详细记录着血压、血糖等数据,与镇卫生院实时联网。"现在做心电图、查血常规都不用出村,结果直接传上级医院会诊。"傅和尚点开医保结算系统,屏幕上跳出"实时报销60%"的字样——这个数字背后,是2025年国家基本医保覆盖率达98%的民生答卷。

2."乡医之家"的传承:从父子俩到"乡村医疗火种"

"培养一个乡医,就是给山沟里留一盏灯。"傅超群坐在荥阳市"乡医之家"的讲台前,面前是30名年轻村医。这个由他牵头成立的培训基地,墙上挂满了学员的结业证书:从2015年至今,已有126名乡村医生在这里学习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72岁的他戴着老花镜备课,教案上密密麻麻写着"小儿腹泻推拿手法""高血压中药调理方"等实用技能——这些凝结着54年经验的"土办法",正通过年轻医生的脚步走向更多山村。

乡村医生流失是时代难题。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乡村医生数量较2010年减少15%,高山镇12个村卫生室中,8个仅余一名老村医坚守。傅超群父子却用行动破解困局:傅和尚带教的3名学徒中,2人考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他们首创的"1+1+N"帮带模式(1名老村医带1名年轻医生服务N个自然村),已在荥阳全市推广。"年轻人嫌收入低?我们就争取政策支持。"傅和尚翻出手机里的文件——2024年新实施的《乡村医生岗位津贴办法》,让持证村医月收入增加2000元,"现在每月能挣4000多,够养家糊口了"。

去年冬天,23岁的医专毕业生小李来到石洞沟村实习。这个零零后姑娘起初嫌弃条件简陋,直到看见傅和尚拄着拐杖在雪夜出诊。"傅老师说'当村医要耐住寂寞,但不能冷了人心'。"如今小李已能独立处理常见病,她的电子病历系统里,存着傅超群手写的《临证心得》扫描件——两代医者的智慧,正在数据时代完成交接。诊室窗外,傅超群种下的那棵杜仲树已亭亭如盖,这味强筋健骨的中药,恰似乡村医疗生生不息的隐喻。

六、结语:守护与传承——两代医者的"山村答案"

晨光穿透石洞沟村的薄雾,照在傅超群诊室的铜药碾上,也照在傅和尚整理的电子健康档案上。这两种相隔半个世纪的医疗符号,在72岁老中医与48岁残疾村医的身影间完成了完美接力。当央视《向幸福出发》栏目组将镜头对准这个山村卫生所时,观众看到的不仅是父子俩54年的行医故事,更是中国乡村医疗最动人的缩影——他们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在群山褶皱里写下"坚守"二字;用跨越两代的接力,在缺医少药的土地上播撒"仁心"的种子;用中西医结合的探索,让"传承"的薪火在数字时代依然明亮。

傅超群的诊桌抽屉里,锁着三样宝贝:1966年的赤脚医生证、2018年国家卫健委颁发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奖章、孙子傅明轩用毛笔写的"长大后我要当医生"。这个正在读医科大学的少年,周末总在药房帮忙抓药,稚嫩的手指已能准确辨认当归与独活。"干到走不动为止"的誓言,正在这个三世同堂的医者家庭里延续。而墙上那面"活菩萨"锦旗旁,新添的"河南省基层名中医工作室"牌匾,昭示着传统岐黄之术在新时代的价值——当城市医院用AI辅助诊断时,这个山村卫生所证明:最先进的医疗技术,永远比不上"把病人当亲人"的温度。

他们用60年的足迹告诉我们:

坚守是医者的底色,

仁心是行医的初心,

传承是不老的薪火,

——这,就是深山里的"山村答案"。

傅超群的人生,是一部与石洞沟村深度绑定的史诗。作为傅說后裔,他延续着家族对文明根脉的守护;作为古村卫士,他让千年遗产免于湮没;作为乡村医者,他用六十年仁心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安康。在他身上,“传承”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每日清扫祠庙的扫帚、药箱里的草药、对孩童讲述传说时的眼神。

如今,石洞沟村的炊烟依旧袅袅,商相祠的钟声仍在回荡。傅超群虽已满头华发,但每当他站在傅說神庙前,目光掠过古村的一砖一瓦,总能让人想起祖辈流传的那句话:“圣人的故事不会老,守故事的人也不会老。”他用一生诠释了何为“守土有责”,更让世人看见:真正的文化传承,从来不只是文物的留存,更是人心的坚守。

撰稿摄影:傅远翔

猜你还想看:

千金药业连续14年蝉联西普金奖 再登“健康中国品牌榜”

千金药业连续14年蝉联西普金奖 再登“健康中国品牌榜”

在8月16日21日举行的西普会上,中康产业研究院发布了2025健康中国品牌价值榜,株洲千金药业集团旗下千金品牌以492.7的品牌...

医师节厚礼!韦一捐赠《天使百咏全帙》原件及15000册图书

医师节厚礼!韦一捐赠《天使百咏全帙》原件及15000册图书

本网讯(特约记者 陈红松)8月19日中国医师节,一场融合家风孝道与医学人文的捐赠仪式在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文校区温情举...

WAIC人工智能赋能医药健康新范式论坛

WAIC人工智能赋能医药健康新范式论坛

7月26日,由上海市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协会、上海浙江大学高等研究院、上海市数理医学学会(筹)主办,上海张江新研生命健...

第二届“春帆杯”呼吸康复病例大赛在成都举行

第二届“春帆杯”呼吸康复病例大赛在成都举行

7月18日至20日,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

一龄集团21周年庆典季暨“我爱我家”健康文旅节盛绽贵州中龄

一龄集团21周年庆典季暨“我爱我家”健康文旅节盛绽贵州中龄

日前,一龄集团21周年庆典季暨我爱我家健康文旅节在贵州中龄大健康盛大启幕,为全球一龄贵宾用户倾情呈现医养+文娱+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