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文房的起源?
文怀沙:中国文房起源:《礼记》有云:“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遂有序。”门侧之堂谓塾。周朝时,二十五户人家共居一巷(是为一“里”),巷子的门侧有一大堂,堂中有两名老师。居民朝夕出入时,往往会前去接受教育。所谓“塾”,也许就是中国最早的百姓公用文房吧!
记者:古代文房是文化的符号,从皇家到布衣均不可少,而今国人的家居中往往忽视书房建设,是文化的断档吗?
文怀沙:个人以为,今人忽视书房建设,与文化并无必然关系。主要原因恐怕是房价太贵了吧!贫寒士子的居住条件本来就很紧张,连书房都没有,哪里还能谈得上书房建设?家有书房的富人、贵人,即使藏书万卷,也未必翻阅一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让富起来的人有文化,让有文化的人富起来!若能如此,必能逐渐解决文化断档的问题,那时,自然会出现真正雅致的书房。
